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支柱之一,在蜀汉掌权的十一年里,进行过六次祁山北伐,然而这些北伐几乎都未能取得显著的成果配资专业在线配资炒股,许多人都在疑问:为什么诸葛亮未能成功恢复汉室的江山呢?细细分析,其实他的一些错误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他不仅提拔了一个“小人”,导致了重要将领的死亡;同时,他也错误地处决了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,最终造成了蜀汉军队人才的短缺与青黄不接的局面。
诸葛亮的识人问题一直为后人所诟病。早在荆州时期,诸葛亮就曾对魏延的忠诚产生怀疑,认为魏延有“反骨”,并且对其进行打压。可是,魏延在蜀汉的历史地位却不可小觑,他是继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和黄忠之后,唯一能够承担起蜀汉军事重任的武将。就在他被打压的同时,诸葛亮却过度宠爱长史杨仪和蒋琬,特别是杨仪,虽然他有一定的能力,但其忠诚度却始终令人怀疑。杨仪早期曾为曹操集团的主簿,属于基层文官,因而一直等待着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。然而,由于上司的无能,他始终没有机会得到重用。最终,为了追求个人利益,杨仪背叛了曹操集团,投靠了刘备集团,在关羽的手下担任了较低的职务。直到刘备看到他的潜力,才将其提拔至中央,给予了较高的职务。
展开剩余79%刘备在处理杨仪时,显然并未看清他的性格。虽然杨仪在政治方面的才能较为出众,但他却缺乏军人所必需的情谊和团结意识。诸葛亮却继续让杨仪作为心腹,逐步将他引入到军事管理中,这无疑为后来杨仪的偏激行为埋下了伏笔。杨仪曾与书法家刘巴不合,且与魏延的关系亦非常紧张,最终酿成了两人的冲突。
在五丈原,诸葛亮去世前,杨仪与魏延之间爆发了严重的矛盾。当时,诸葛亮一方面让杨仪负责撤军事宜,另一方面又交给魏延同样的任务,导致两人产生了剧烈的对立。杨仪未经通知便带领军队率先撤退,魏延见状愤怒追赶。双方的争斗加剧,魏延甚至采取了烧栈道的策略,企图给杨仪制造麻烦。事后,杨仪与魏延相互上奏,控诉对方谋反。最终,诸葛亮的心腹蒋琬等人支持杨仪,魏延被孤立,蜀汉的军队最终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丧失了一个重要的将领。
杨仪本以为此举能为自己赢得诸葛亮的信任,甚至自认有资格接任丞相的位置。然而,诸葛亮并没有把这个重任交给杨仪,而是将其交给了蒋琬。杨仪心生怨气,甚至在公开场合多次批评丞相。最终,杨仪不满自己遭遇,言辞激烈地表示,如果早知如此,他就会投靠魏国。此话传到刘禅耳中,引发了愤怒,最终杨仪被贬为庶人,后来甚至因为上书诽谤朝廷而自杀。
杨仪的所作所为对蜀汉造成了严重的内耗,不仅让魏延失去了宝贵的性命,还进一步削弱了蜀汉的军力。如果诸葛亮当时及时察觉杨仪与其他臣子的矛盾并果断铲除他,魏延可能不会死,蜀汉也不至于在后期出现如此严重的人才空缺。
而在杨仪之前,诸葛亮曾一度非常看重的另一位将领是马谡。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,马谡虽然口才出众,但不可过度倚重他,因为他言过其实。然而,诸葛亮似乎并没有完全听从刘备的劝告。马谡的确在某些战略上具有独到的眼光,特别是在诸葛亮南征时,马谡的谋划为蜀汉解决了很多困难。他提出的“攻心为上”之计,使得蜀军能够在南蛮战争中彻底征服了孟获,为蜀汉稳固了南方的根基。
然而,诸葛亮过度信任马谡,最终让他担任了街亭的守卫任务。马谡虽然在策划和策略方面非常出色,但他并不适合指挥作战。正如一个擅长点评食物的美食家,未必就能做出一桌好菜。马谡在守卫街亭时,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带领军队上山,而不是按计划守卫在有利地形上。这一错误决定,导致了蜀军的溃败,魏军趁机反攻,蜀军损失惨重。
诸葛亮最后为了惩戒马谡,依法判处了他死刑。这一决定虽然符合法律,但从整个蜀汉的战略格局来看,马谡和魏延等人的死亡,使得蜀汉的军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。人才的流失,使得蜀汉陷入了“青黄不接”的困境。蒋琬和费祎等文臣无法再培养出与马谡、魏延同等的军事将领,姜维虽有才华,但始终未能填补空缺。
可以说,诸葛亮的两个重大决策错误,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——他对杨仪的偏爱和马谡的过度依赖,使得蜀汉失去了最为宝贵的军事人才,最终导致了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的局面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