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几天10大配资公司,我写了刘备、关羽、张飞“义结金兰”的故事,引发了不少有见地的批评声音。比较温和的质疑是这样的:“义结金兰好像是男女结拜的意思,三个男人结拜,恐怕不太对吧。”这种看法有道理,因为的确,很多男女结拜时也会称之为“义结金兰”。
另一种则更直接:“三个大男人结义金兰?这水平也敢写文章?”起初我差点想回复一句:“敢说别人不行的,自己又是啥水平呢?”不过后来一想,算了吧,网上有很多人有不同看法,大家都可以自由发言。毕竟,就像有人认为发射火箭要洗煤,点火用打火机,起码得点根香——大家听听笑一笑,事情就过去了。
至于“义结金兰”这个词的出处,稍微一查就能找到。今天我们要讲的是,诸葛亮和他唯一的金兰兄弟——张温的故事。这个故事并非出自《三国志》陈寿的记载,而是来自宋朝太平兴国年间,几位官员为宋太宗赵光义编写的《太平御览》。这部书实际上是宋版的《史料摘编》,其中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古籍资料,比如诸葛亮和张温结拜金兰的事。
展开剩余69%这段记载出现在《太平御览·人事部·卷四十八·交友二》中,是李昉等人从失传的《吴录》里摘录的:“《吴录》曰:张温,字惠恕,英才出众,礼仪周全,拜见孙权时,言辞优雅,帝(指孙权)对其颇为赏识,任命他为中郎,并让他与诸葛亮结为金兰兄弟。”
古代“聘”字常用来表示“出使”,比如在《三国志》中,孙权曾派使者向刘备求和,“聘”字用得就是这个意思。实际上,刘备在世时,孙刘联盟已经恢复,而诸葛亮掌权后,两国使者来往频繁,最著名的使者之一就是吴国的张温。
张温年仅三十二岁时,就被任命为曹尚书,负责主持政务,并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成都。期间,他和蜀国的秦宓展开了一场深奥的哲学辩论,辩论内容涉及“天有耳无耳”以及“天姓什么”等问题,虽然秦宓在辩论中占了上风,但张温的才华依然给年长他十二岁的诸葛亮留下了深刻印象。正因如此,诸葛亮决定与他结拜金兰。
但这次结拜,给张温带来了不小的麻烦。孙权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君主,他一向有些疑心病,尤其对那些能获得他人关注的臣子颇为警惕。张温不仅在外交上过分抬高刘禅,还与诸葛亮结为了金兰兄弟,这令孙权感到十分不满。
孙权非常生气,不仅怀疑张温的忠诚,还觉得他的声望过高,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。于是,孙权很快抓住了张温在选拔干部上的失误,给他扣上了“有异心”的帽子,把他关进了监狱,并亲笔写了长篇大论,严厉批评他:“张温,你明知不能与异国结交,却还是扬言要与蜀国合作,这不正是勾结的表现吗?我虽不忍心将你斩首,但你也难逃惩罚。”
一开始,诸葛亮听说张温被囚禁,心里还不敢相信,思索了好几天才渐渐明白,原来张温的性格过于刚烈,他对是非有着非常清晰的判断,而这种直率的态度在东吴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显然并不吃香。如果张温能加入蜀汉,或许能发挥更大的作用。
从《三国志》以及《会稽典录》的记载来看,诸葛亮对张温的评价是高度赞扬的,认为他是一个正直、善恶分明的人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张温在东吴受了这么大的委屈,为什么不赶紧投奔自己的结拜大哥诸葛亮呢?如果他到了蜀汉,是否会像马谡、杨仪那样得到重用呢?
尽管历史中没有明确的答案10大配资公司,但可以推测,张温与诸葛亮的关系并非如表面上那样简单。张温的才华和正直显然不适合东吴的政治环境,而诸葛亮的稳重与远见,恰好能够为他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。这段历史,不仅仅是关于“金兰结拜”的故事,更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的碰撞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