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,诸葛亮是后人广泛称颂的智者,他的聪明才智与卓越谋略几乎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的传奇人物。诸葛亮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,像是“借东风”、“草船借箭”、“三气周瑜”等一系列故事,不仅展示了他的过人智慧,还揭示了他对天文、气象的深刻理解。比如,借东风之事,若非他对气象有所精通,又怎么能让东风恰到好处地吹来?再比如草船借箭,若非他对周围环境和敌人心思的精准把握,怎能做到如此巧妙?然而,在历史上发生的“上方谷”一战中,诸葛亮却未能精准预测天雨,导致司马懿成功逃脱股票配资公司排行,这让许多人感到遗憾。
不少人因此为诸葛亮叹息,认为如果在那场战斗中他能除掉司马懿,后来的北伐之路将少去一大劲敌。然而,我们不妨想一想,既然诸葛亮精通天文、气象,怎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?因此,一些历史学者提出,诸葛亮知晓会有雨降临,故意放走了司马懿,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。这其中,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
展开剩余73%首先,假如诸葛亮真的想要置司马懿于死地,他完全有办法弥补天气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。尽管他无法改变天象,但诸葛亮可以通过其他手段确保火势不灭。比如,他完全可以在纵火之后,趁着火势猛烈之时,再往火中倒上油,让火焰继续蔓延。即使天降大雨,火势依旧难以扑灭。此外,诸葛亮若是下令让大量士兵射箭,也可以在司马懿父子面前制造致命威胁,令他们难以幸存。因此,天降大雨,未必是诸葛亮未能杀死司马懿的真正原因。
其次,诸葛亮故意放走司马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便是他深知司马懿与曹魏家族的关系。历史上,司马懿因其“狼顾之相”而为人所忌。所谓“狼顾之相”,指的是面相中透露出阴险、权谋之气,曹操曾因此对司马懿心存疑虑。据《晋书》记载,曹操曾试图通过观察司马懿的面相,来揭示其深藏不露的野心。有一次,曹操命令司马懿背对着自己走,并突然让其回头,而司马懿那一回头的姿势,恰恰展现了“狼顾”之相。此事令曹操对司马懿产生了深深的疑虑,甚至数度试图除掉他。然而,由于曹魏失去了众多能臣,曹操只能将就使用司马懿。
即便如此,临终前曹操仍然叮嘱自己的后人,要特别留心司马懿。对于诸葛亮这样心思缜密的谋士来说,司马懿的威胁并非没有察觉。当时刘备已经去世,刘禅懦弱无能,蜀国国力薄弱,根本无法与曹魏正面对抗。因此,诸葛亮深知,若司马懿被杀,曹魏可能短期内会出现大规模内乱,而这对蜀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大有裨益。
历史证明,诸葛亮的高瞻远瞩是正确的。司马懿果然在其死后,逐渐控制了曹魏朝政,最终其子司马昭继位,接着司马炎建立了西晋,统一了中国。如此一来,诸葛亮当年故意放过司马懿,不仅让曹魏自取灭亡,还为蜀国的复仇铺平了道路。尤其是东吴,也最终被司马懿的后人所灭,这不禁让人感慨,诸葛亮是不是在以这种方式,为刘备的夷陵之战复仇?
诸葛亮并非只在上方谷一战时采取过这种策略。在赤壁之战时,曹操败走华容道,诸葛亮为何要派关羽去伏击曹操?答案很简单:因为他知道,关羽一定会放走曹操。当时,如果曹操死了,东吴的孙权将成为唯一的强敌,而蜀汉则无法与之抗衡。因此,诸葛亮心思深远,并未打算一击致命,而是选择让曹操逃脱,为的是未来蜀国能够在东吴与曹魏之间,保持一定的战略空间。
从这些事例来看,诸葛亮的策略和心机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智谋,而是深思熟虑的全局观。他懂得“兵不厌诈,谋不求利”的道理,懂得局势的变化和时机的选择。兵法有云:“不谋万事者,不足谋一事;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”诸葛亮的高瞻远瞩,正是这种全局思维的体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